在煎煮中藥的過程中,有時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有一些藥物存在特殊煎法,不宜直接與群藥共煎——這常常給很多患者造成困擾。今天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常見的中藥特殊煎法。掌握正確的煎藥方法不僅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、提高療效,而且可以避免浪費,提高經(jīng)濟效益。
一、先煎
1.?定義與目的
先煎是指在煎煮中藥時,需要先將這些藥物放入鍋中單獨煎煮一段時間后,再加入其他藥物共同煎煮。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藥效或降低毒性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(1)礦物、貝殼類:如石膏、磁石、龍骨、牡蠣等。這些藥物質(zhì)地堅硬,有效成分難以在短時間內(nèi)煎出。先煎可以使其在高溫下充分溶解,釋放出有效成分。
(2)有毒藥物:附子、烏頭等。先煎可以降低這些藥物的毒性。這些藥物的毒性成分往往可以在高溫下逐步分解,而有效成分則不過多受高溫影響。?
二、后下
1.?定義與目的
后下是在其他藥物即將煎好時,再放入鍋中煎煮較短時間的藥物。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某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因長時間煎煮而被破壞,從而保證藥物的療效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(1)芳香類:如薄荷、藿香等。這些藥物含有揮發(fā)性成分,長時間煎煮會使其揮發(fā),降低藥效。
(2)解表類:如荊芥、紫蘇葉等。此類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外感疾病,其有效成分容易揮發(fā),后下可以保證藥效。
(3)有效成分不耐高溫:如大黃、鉤藤等。這類藥物通常在發(fā)揮特定功效時需要后下。如大黃取其攻下作用時宜后下;鉤藤在治療高血壓時宜后下。
三、包煎
1.定義與目的
包煎是將指定藥物用煎藥袋或可透水、不掉色的布包好,再放入群藥里共泡共煎的操作。其主要是為了防止煎藥后藥液過于渾濁以及減少藥液對咽喉、消化道的刺激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(1)細小的花粉種子礦物類藥物:如蒲黃、滑石粉等。這些藥物質(zhì)量輕、顆粒小,易浮于藥液表面而不利于煎煮,所以需要包煎來使其在煎藥過程充分與藥液接觸。
(2)淀粉或粘液質(zhì)含量高、易粘鍋糊化或易致藥液渾濁的藥物:如車前子、五靈脂等。這些藥物放在水里加熱后會變得黏稠,導(dǎo)致糊鍋或使藥液不易清出,包煎就可很好地避免此類問題。
(3)含有絨毛的藥物:如辛夷、旋覆花等。這些藥物的絨毛在煎煮過程中會脫落到藥液中,直接服用可能引起咽喉刺激而咳嗽、嘔吐,包煎或清藥時使用雙層紗布過濾都可以有效解決此類問題。
四、烊化
1.定義與目的
烊化是指將藥物單獨放在容器內(nèi),隔水蒸至熔化的操作,主要針對一些膠質(zhì)類或加熱可溶解的藥物,因其直接投入煎藥鍋中煎煮容易因受熱不均而黏在鍋的內(nèi)壁上。經(jīng)烊化的藥物應(yīng)趁熱與煎好的藥液混合均勻后服用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膠類藥物:如阿膠、鹿角膠等。粘稠度較大的蜂蜜在入藥時也可進行此操作。
五、另煎
1.定義與目的
另煎顧名思義是指將藥物單獨煎煮,煮好的藥汁再兌入其他藥液中一起服用。此操作主要針對一些貴重藥,因其價格昂貴故如此以使藥物得到充分煎煮,而減少浪費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貴重藥:如人參、西洋參、鹿茸等。
六、沖服
1.定義與目的
沖服即藥物不入煎劑,待服藥時將藥物兌入熬好的藥湯中服用。主要針對一些貴細藥(需碾成粉)或自然汁液類的藥物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(1)貴細藥:如川貝母、三七粉等。此類藥物往往用量較小而價格相對高昂,多沖服而避免浪費。
(2)自然汁液類藥物:如竹瀝、生藕汁等。此類藥物本就是液體,可與藥液相溶,且過度熬煮可能會破壞其功效或改變其性狀,因而多沖服。
(3)入水即化且高溫易升華的藥物:主要就是芒硝(玄明粉)。此藥入水即化且遇高溫直接升華為氣態(tài),入煎劑無法發(fā)揮其藥效,不論外用內(nèi)服均不宜煎煮,在用藥前化入藥液中即可。
七、煎湯代水
1.定義與目的
煎湯代水是指先將藥物加足量的水煎煮,待煮好后取汁澄清,以此為水放入其他藥物再進行煎煮。此操作適用于泥沙多或質(zhì)輕量大的藥物。
2.常見藥物種類
(1)泥沙多的藥物:如灶心土、糯稻根等。此類藥物泥沙大,直接煎煮易因受熱不均而糊鍋,且會引起患者口服依從性差,故采用煎湯代水或包煎來改善。
(2)用量大但質(zhì)地松泡的藥物:如竹茹、茅根等。這類藥物的質(zhì)地松泡,當用量大時,往往體積較大,若與群藥共煎可能占滿容器,或?qū)е聼o法判斷加水量。煎湯代水則可以解決此類問題。